4月25日,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八场),东港市政府、凤城市政府、宽甸满族自治县政府立足地方实际,重点围绕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分别介绍今年各自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并回答记者提问。

东港:
聚焦沿海经济带建设,推动10个新突破为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首战告捷,东港市通过了《东港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确定了总体目标、10个方面新突破、54项重点任务及6项保障措施,明确了坚决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东港阵地战的任务书、作战图。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县域经济新突破。全年力争达到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1亿元,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160个。全年计划引进省域外内资97.2亿元,增长10%;计划实际利用外资750万美元,力争向上争取资金32.1亿元,增长8.9%。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突破。以发展实体经济为抓手,全面推进“2—8—6”产业体系,围绕发展壮大海洋经济、健康经济两大产业链,着力培育发展八大产业板块,做强六个要素平台。
以科技创新激发发展新动能,实现创新型城市建设新突破。深挖存量科技型中小企业、规上企业潜力,力争年内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70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增长10%以上,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实现4000万元。
构建更具效率和活力的体制机制,实现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新突破。坚持以企业为中心,聚焦营商环境、法治信用环境、市场体系建设等关键领域,实施好“摘牌即开工”制度,进一步压缩项目审批周期,加快推进与张家港等140个县市区“跨省通办”项目,完成40个“一件事”事项上线运行,力争政务服务网上实办率年内达到99%以上,一窗受理率达80%以上。
夯实市场主体地位,实现促进各类企业竞相发展新突破。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积极营造尊重企业家、尊重创业者的浓厚社会氛围,增强市场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全市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10家、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家。
打造对外开放平台,实现高水平开放合作新突破。牢牢抓住国家推进对外开放和边境贸易等政策机遇,发挥我市沿边沿海沿江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东北海陆大通道建设,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打造辽宁对外开放新前沿,推进东港市渔港经济区和大台子一类口岸建设。
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新突破。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稳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建设宜居宜业乡村。全年力争创建省级美丽宜居村22个。
科学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新突破。发挥东港市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区域协同、城乡联动,积极参与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新突破。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水、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优良天数比例持续保持93%以上。
不断增强民生福祉,实现幸福宜居城市建设新突破。加快文明城市创建,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让人民群众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凤城:
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建设“活力、美丽、幸福新凤城”,凤城市将利用45项具体举措在10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推动经济增长,加快壮大整体实力。凤城市将滚动实施5个央企合作重点项目、60个亿元以上项目。配合丹东建立市县项目谋划推进联动机制。每年开展大型促消费活动15次以上。打造出口基地品牌,培育外贸集聚区,做优做强凤城增压器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工作。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挖掘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将产业园区打造成为各类企业分工协作、协调高效的产业集群。
强化科教人才支撑,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支持校企共建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启动“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成长计划。到2025年,新增省、市级创新平台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5户,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5户,“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达到30户。
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精简行政许可事项,简化优化审批流程。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完善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制度。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快促进各类企业竞相发展。着力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聚力精准招商,营造更加开放的外商投资环境。聚焦主责主业,优化功能定位,增强国资国企在振兴发展中的战略支撑作用。
着力完善通道平台,加快活力凤城建设。抓住国家推进沿边开发开放、边境贸易创新发展等政策机遇,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助力丹东打造东北亚经贸合作先行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进出口加工贸易基地。
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稳住“米袋子”“菜篮子”。统筹改善农村路、水、电、气、通信和物流等基础设施条件。采用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治理、纳入乡镇污水处理厂管网(纳管)、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等模式,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统筹协调发展,加快融入区域发展新格局。积极参与沿海经济带六城市“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加快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强化水资源水生态保护治理。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美丽凤城建设。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改善民生福祉,加快幸福凤城建设。以稳定和扩大就业为重点,加快创业带头人培养。全市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标准达标率95%以上,县域就诊率平均达到90%以上。
未来三年,凤城市将集中各项优势要素,强力推动辽宁凤城经济开发区提档升级。紧盯高质量发展、建设绿色园区的要求,坚持以增压器及汽车零部件、食品和农产品加工、高端新材料加工三个主导产业为主体,统筹发展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将产业园区打造成为各类企业分工协作、协调高效的产业集群。
宽甸:
践行生态立县、旅游强县发展路
宽甸满族自治县将以生态立县为引领,切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开发区建设为抓手,通过强园区、抓项目、带发展,以培育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为基础,实施特色产业链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载体,加快打造服务功能完善、建设布局合理、市容市貌整洁的宜居宜业新县城。同时,围绕省市行动方案,制订《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实现贯彻落实项目化、清单化。
狠抓招商上项目,强化一把手招商机制。今年将组织实施“百日会战”“百家企业进宽甸”系列招商活动,聚焦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补链、延链、强链”为重点,开展“点对点”“一对一”精准招商。计划实施5000万元以上重点开复工项目41个,总投资120.25亿元,计划完成投资24.8亿元。
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提质增效。围绕硼、农产品加工、宝玉石石材加工、中药材种植加工四大产业链条,在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上持续发力,不断推进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快鸭绿江特色产业廊带建设,着力发展鸭绿江淡水鱼、小浆果、果材兼用林、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建设中药材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持续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深度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加快推进全域旅游集散中心、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宽甸六堡”展览馆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天桥沟森林公园5A级景区创建。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统一的网上行政审批服务中介交易平台,做实“项目代办”“项目管家”,强化园区项目审批代办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完善各级各类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建设,实行“首接负责制”,切实提升群众诉求办件质量。加快融入省“一圈一带两区”发展格局。
继续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工程,严格环境执法监管,保持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保护好宽甸青山绿水。推进智慧林业系统建设,加强国家储备林、碳汇林项目开发,推动林下中药材和山野菜基地建设。继续开展省级美丽宜居村创建,一体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狠抓人居环境整治,加快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短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改善民生福祉。提高就业水平和质量,确保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发展慈善、残疾人和老龄事业。抓好基本公共卫生管理,调整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加大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优化城市道路功能和路网结构,畅通微循环;健全城市公园体系,提升黄椅山公园品质;加快推进东西滨河生态综合治理。
今年是文旅全面复苏的一年,宽甸将策划“辽宁省春季文化旅游启动暨丹东·宽甸鸭绿江(河口)桃花季”,推出“梦启G331——秘境国道自驾游”、国门打卡、旅游后备箱产品展销等活动,全力做好旅游大文章,扩大文化旅游市场需求,力争实现贯彻落实“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