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新闻发布会
“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
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召开
发布日期:2023-04-20

  4月19日,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围绕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介绍我市在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落实生态服务等方面的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并回答记者提问。

图片

  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市农业农村局将持续推进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三项重点任务。

  粮食播种事关市民饭碗,我市将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66万亩以上,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6万亩以上,实施保护性耕作11万亩。在加强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方面,加强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建设,蔬菜播种面积不低于18.3万亩,产量不低于54.8万吨。在特色农业方面,不断提升“三莓”产业规模化、园区化、标准化种植水平,增强“三莓”产业竞争力;加快辽丹黑猪等特色畜牧业发展;培优冷水鱼等特色水产业。积极开展国家“三品一标”基地创建,支持宽甸开展国家级中药材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活动,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增长8%。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打造区域共用品牌,擦亮丹东农业品牌名片。支持宽甸申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省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补助项目,2023年县域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主营业务总收入增长8%以上。加强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创建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和“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继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统筹各类发展资金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路、水、电、气、通信和物流等基础设施条件。推进“四好农村路”与沿线配套设施、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重点村一体化建设,新改建“四好农村路”170公里。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改造农村饮水工程116项,治理河道114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以上。持续推进农村电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农村危房改造,加强农产品仓储冷链设施建设,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持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养老、托幼服务水平。

  继续开展美丽宜居村创建工程,注重乡村特色民居保护利用,创建省级美丽宜居村82个。深入实施农村环境净化整治,重点清理公路铁路沿线、沟渠沿岸的积存垃圾,整治乡村私搭乱建、乱堆乱放等现象,农村生活垃圾收储运行政村覆盖率100%。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高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综合治理利用水平,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80%以上。持续开展农村户厕改造,建设高标准农村样板户厕300个。加强道边、水旁、村内绿化美化,村内道路路灯亮化覆盖率实现100%。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保障服务民生

  市水务局作为全市水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在落实推动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承担着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提升水土保持率等重点任务。

  围绕“持久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等方面提高标准、实现升级,大力实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涉水事务监管法治化、数字化、智慧化。到2025年,基本构建“节水优先、优化配置”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功能完备、调度科学”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制度健全、运行高效”的涉水事务监管体系,初步建成水安全保障体系。到2025年,全面建成丹东市防汛抗旱非工程措施体系,形成防汛抗旱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共同支撑的现代化的完整的综合减灾体系。

  进一步加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统筹城市发展、农业灌溉及生态环境用水需求。坚持以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和利用效率为核心,2025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9.35亿立方米以内,初步建立节约为先、保护有效、配置优化、开发合理、利用高效的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

  在加快农村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夯实民生水利发展基础方面,市水务局以新增生产能力和农民增收为目标,落实灌溉总体规划,实施灌区改造工程,推动灌区信息化应用普及,建立良性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到2025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50万亩。

  在农村饮水安全方面,重点新建和改造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大型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并以此为中心,辐射覆盖周边村屯。到2025年,农村新增受益人口达到60万人,总受益人口达119万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逐步从“农村饮水”向“城镇供水”转变,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远景目标,全面助推城镇化。

  加快河(湖)长制度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深化河湖长制建设,持续做好河长巡河的强大作用和各级河长办综合协调,监督考核职能。加快依法治水管水体系建设,全面构建水利现代化体制机制。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要求,以实行标准化管理为手段提升农田水利管理水平,以深化建管体制改革为动力构建农田水利长效发展机制。

  不断提升生态环境品质

  市生态环境局表示,我市将继续深入推进碧水工程,继续提升水环境质量。以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创新机制体制,一河一策精准施治,优化实施以控制单元为基础的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推进污染源-排污口-水体断面的全过程监管,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水平。深入实施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督促指导各县(市)区落实“查、测、溯、治、管”5项重点任务,2023年底基本完成流域干流和重点一级支流排污口整治。以大洋河桥和草河大桥等重点国考断面水质达标为重点,强化桃花水期间水质稳定达标工作,制定断面水质防风险、保达标应急预案,定期开展预警监测,实时掌握我市国考断面水质情况,确保全市12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持续开展水源地风险隐患排查,动态更新风险源清单。推进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全年县级及以上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保障全市饮用水环境安全。

  在深入推进蓝天工程和巩固大气环境质量方面,生态环境局将持续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加快实施工业污染排放深度治理,实施低效治理设施全面提升改造工程;深入推进秸秆禁烧管控;有序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履约,加强发电行业日常监管,杜绝碳排放报告造假行为。推动车辆全面达标排放,深入实施汽车排放检验和维护制度,实现柴油车检测线现场检查全覆盖,柴油货车监督抽测比例不低于保有量的50%。未来三年,我市还将加强土壤管控,确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得到有效保障。到2023年底,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20年下降2.5%。深入推进农村污染防治,进一步改善乡村环境。

  严守资源安全底线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未来三年,市自然资源局在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方面,将加强成矿规律、成矿模式研究,探索深部勘查技术,实现找矿突破。落实省级以上硼矿重点勘查区5个,总面积2009平方公里。落实铜矿勘查区1个,面积188.7557平方公里。开展以丹东五龙背地区为重点的热储埋藏分布和开采条件调查评价,圈定勘查有利地段。

  在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将加强土地要素保障,进一步规范土地供应审批流程,持续优化快审批、强服务工作机制,加快供地节奏,推行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等供应方式,综合运用行政、司法、市场手段,“一地一策”精准处置,协同有关部门“以地招商”;强化供后监管,推动供而未用土地尽早开工建设。

  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全力支持以港口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业、以海洋牧场为重点的海洋渔业、海上风电为突破的海上能源产业的发展,为海洋旅游业、海洋装备、海水综合利用、水产品加工、海洋制药、海洋信息提供政策支持,加大海洋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创新与突破能力,加大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提高我市海洋经济发展科技贡献率。

  在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 2023-2025年,全面修复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自然和人文景观、辽东绿色经济发展区范围内的废弃矿山,有效解决废弃矿山生态破坏问题,恢复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三年内力争完成废弃矿山复绿面积14876亩,其中2023年计划修复5194亩。

  在耕地保护方面,继续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考核要求,我市耕地保护目标358.15万亩。稳妥有序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持续开展卫片执法,坚持“零容忍”遏制增量,牢牢守住耕地红线。今后三年,市自然资源局将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为基础,组织各县(市)区开展耕地开发和提质改造等项目建设,增加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指标,为经济建设提供用地支持。引导农民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发展林果业、设施农业等多种经营,推动我市农产品的品质提升、品牌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