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新闻发布会
“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
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召开
发布日期:2023-04-17

  4月14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围绕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介绍我市在人才工作、建成具有丹东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大教育建设等方面的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并回答记者提问。

图片

  吸引学子留丹来丹创新创业

  在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人才支撑不可或缺。市委组织部将实施“万名学子留丹来丹”专项行动,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力度,计划吸引3万名高校毕业生留丹来丹创新创业;实施鸭绿江英才培育计划,计划培育“市级优秀专家”“丹东工匠”“丹东农艺大师”“丹东名师”“丹东名医”50名以上。

  市委组织部研究制定了《大力吸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留丹来丹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吸引万名学子留丹来丹的工作力度。鼓励各类用人主体全职引进或自主培养博士和博士后研究人员。采取“直接聘用”的方式,招聘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和普通高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根据《市属公立医院、学校、新闻媒体选用人才实施办法(试行)》(丹人社发〔2020〕67号),组织相关单位自主直招专业技术人才。开展“本土人才归巢行动”,以合同聘任制的方式吸引丹东籍高校毕业生回乡干事创业。开展职业院校“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围绕丹东产业发展需要靶向培育技能人才,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在丹就业创业。

  在“实施鸭绿江英才培育计划”方面,将持续加强对现有人才的统筹培育和评价管理。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教育人才、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评选奖励力度。聚焦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仪器仪表、农产品深加工等我市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及增压器、小浆果加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会同市科技局通过“带土移植”的方式引进带项目、带技术的创新创业团队来丹开展科技攻关、破解“卡脖子”技术问题、创办科技型企业,按业绩贡献给予创新团队最高300万元科研经费、50万元奖励;给予创业团队最高100万元奖励。计划引进“带土移植”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 30个。

  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

  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实施,将有力推动丹东教育成为振兴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关键力量,把教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市教育局将奋力推进全市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争先进位,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强化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实施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坚决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评选幼小衔接示范县(市)区、示范园。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东港市今年通过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省级评估验收。参加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学科质量监测,开展学校管理督导评估,推进学校管理达标建设。深化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统筹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强省级示范性高中和特色高中建设,形成一批在科技、人文、体育、艺术等多个领域具有办学特色的普通高中。深入实施县域高中发展提升计划,开展县中托管帮扶项目,形成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格局。实施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推进融合教育,加强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提高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教育质量,以更加普及普惠、适宜融合的特殊教育造福群众。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积极引导中职学校精准对接地区产业发展需求,筹备设立物流、宝玉石加工、生物化工分析检测等中职专业。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推进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创新发展,开展送教进社区活动;办好老年开放大学,开设多种类型老年人兴趣培训班;遴选推荐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基地、省级老年教育示范区、示范校。

  健全教育投入和监督保障机制,推动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政策落实到位。强化学生资助,加强教育收费管理。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结合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逐步打造“互联网+教育”的数字校园,推动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推进新区实验中学、六纬路小学新区分校等16个教育建设项目,完成丹东一中、十九中学搬迁及丹东实验小学扩容工作。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与能力提升”和“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项目,为126所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继续实施“振兴乡村教育”工程,优化乡村学校布局,健全控辍保学长效机制,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

  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为顺利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目标,市科技局将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行高效、具有丹东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研发经费投入年均提高10%;创新群体不断壮大,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800户、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户、“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总量达到150家;创新活力持续增强,新建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5个、市级30个;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攻克产业技术难题30项,研制创新产品30个以上;科技成果转化提速增效,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实现18亿元,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7件/万人口。

  按照“首战即决战”的要求,结合今年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市科技局将重点实现四个方面新突破。一是在科技创新平台上争取突破。争创国家级、省级、市级创新平台,实施育成中心提升工程。二是在科技型企业培育上实现新突破。建设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搭建科技型企业成长阶梯,储备培育一批创新基础好、研发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建设“科中小-高企-雏鹰-瞪羚-独角兽”梯度培育体系,今年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要达到680户,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30户,“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达到110户。三是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实现新突破。推进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建设,实施“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持续加强基础研究。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联合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科研人员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四是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实现新突破。支持省级仪器仪表中试基地完善中试条件,落实中试项目,加速相关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围绕重点产业创新需求,推动建设增压器中试基地、半导体检测设备中试基地,全力提升行业创新和新成果应用能力。拓展技术合同来源,促进登记质量提升,推动在丹东高校转化科技成果,年度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5亿元。